皮划艇包括皮艇和划艇,都是两头尖小没有桨架的船艇。皮艇是桨手坐在艇内,使用一支两端桨叶互成约90°的桨,在艇的左右轮流划水;划艇则是桨手前腿成弓步,后腿跪着,两手握一支象铲子般的单面桨,在艇的一侧划水。皮艇有舵,由桨手两脚操纵;划艇无舵,全靠桨手的划桨动作控制方向。皮划艇运动属于速度耐力项目,经常参加皮划艇运动,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发展全身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它还可用于勘探、测量、侦察和旅游,有一定实用价值。
皮划艇运动,桨手乘坐一种特制小艇,由一个或几个桨手面向前进方向划进的划船运动。有皮艇和划艇两种,均无桨架。皮艇有舵,桨手坐在艇内,使用一支两端桨叶互成约90°的桨,在艇两侧轮流划水;划艇无舵,桨手前腿弓后腿跪,两手握单面桨,一侧划水。划艇又称独木舟,早在原始时期就是人类渔猎的工具。
皮划艇运动起源
皮划艇运动起源于原始人类渔猎和运输的生产实践过程。近代皮划艇与16世纪人们的探险和漫游欧洲北部海域有关。
起源于北美洲格陵兰岛上爱斯基摩人用动物皮包在木架子上制作的兽皮船。1865年苏格兰的麦克格雷戈(John MacGregor)仿兽皮船制作了1条长4米、宽75厘米、重30公斤的"诺布·诺依"号皮艇,驾艇穿越了瑞典、芬兰、德国、英国。19世纪90年代在欧洲得到广泛开展。
起源于加拿大。北阿拉斯加以渔猎为生的印第安人将对干掏空,坐在里面用木棍划行,故又称独木舟。
皮划艇术语
划幅(length of rowing oar)指桨叶入水至出水间划行的短离。
划水路线(wakf)指桨叶在水中划行的轨迹。
划桨频率(rate of stroke,stroke)指一定时间内划桨的次数。一般为每分钟的30-40桨。各类艇的男子和女子项目,根据训练水平对有效桨频均有规定。
划桨节奏(rhythm or rowing)指桨叶划水和回桨的时间比例。每一划桨周期中,推奖时放松,拉桨时用力,形成鲜明节奏。能使有关部位的肌肉得到短暂休息,有利于合理发挥体力、加快划速。
划桨周期(rowing phase)指划桨完整动作的总称。由桨叶入水、划水和回桨3个连贯动作组成。一个完整动作称为一个划桨周期。
起航(start)指舟艇由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称为"起航"。及时正确掌握起航技术,能使舟艇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快速度,取得预先的优势。
倒桨(back water)同划桨动作相反.倒桨可使舟艇反方向前进。
乘浪(ride the wave)皮划艇行进时,借助其他艇产生的波浪力量,使自已舟艇加速向前推进的一种操纵技术。